(弘仁《黄山图册》之小桃源)
二十八年前出席安徽弘仁研究会。会上,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高居翰传授发言,提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弘仁《黄山图册》应为萧云从所作(代笔或别人更改款印所致)。此一论点,隔日即被徐邦达老师否定、纠正。《黄山图册》为弘仁偏早时所作应无疑问。但是,该册笔墨式样确与萧云从有相近或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弘仁《黄山图册》计六十开,纸本、设色,无款,每页钤“弘仁”小圆印。察其风貌,有以次三点似与弘仁常规作品有别:(一)多用方折枯笔勾勒、皴擦,笔法略觉松散。(二)率意而略具装饰风格的勾云之法,少见于弘仁之作而时见于萧云从的画作。(三)画面所书黄山景名,用隶字,与弘仁书体不合。册后有杨自发、萧云从、汪滋穗、饶璟、汪家珍、程邃同时友朋、画师作跋,多为其同乡歙县人,所言有据,且字自然,合于诸家风格,必是真迹。其中萧云从跋云:“山水之游,似有前缘。余尝东登泰岱,南渡钱塘,而邻界黄海,遂未得一到。今老惫矣,扶筇难陟,惟喜听人说斯奇耳。渐公每为我言其概。余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乃师归故里,结庵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睹斯图,令我敛手。钟山梅下七十老人萧云从题于无闷斋。”这段跋语分明其萧氏没有到过黄山,更无可能作黄山之具体写生,且量大至六十幅。这是其一。其二说到弘仁(渐公)每对于其言黄山之奇,他关于黄山面目的意识,来自弘仁的形容。内中一度“每”字,即屡屡,意指常常、往往,可见萧云从与弘仁的交往是不少的。《黄山图册》艺术面貌中的前述问题,只能从两位画家关系中寻求答案。
(萧云从《山水图轴》)
萧云从,安徽芜湖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纪元1596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纪元1673年),享年78(见胡艺《萧云从年谱》。另有一说,谓其卒于1669年,享年74。而此年中萧云从还有不少杰作世传,如故宫所藏《松石图》3米长大卷,雄健苍劲,可见还很健康。)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等。明亡后称石人、钟山老小、钟山梅下,前者隐含对于时世的“愚顽”,后者则寓有怀念钟山明陵之意。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与弟云倩一起加入了与东林党主旨一致的复社。萧云从的一生,逾越明清,在明49年,在清29年。崇祯9年、15年,两科副贡,入清不仕,是典型的遗民画师。
萧云从“所为诗文,援笔立就,大都以富有为集。精于律历、六书之学、阴阳术数靡不讲究”(康熙《芜湖县志》)。在他的画作上,时时可以看到他的诗,大多即兴而作,寄情抒怀,颇具个性,可见其诗文功底之深。关于他的画,后人所论比较笼统:“笔墨娱情,不宋不元,自成其格。”(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纂》)“画山水高森苍润,具有格力,遂威姑熟一派。”(清·徐沁《明画录》)“善山水,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笔亦清快可喜,与孙逸齐名。”(清·张庚《国朝画征录》)
笔者在对可觅的萧云从传世作品审阅分析后,对于他的画途追求与风格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是少年即“笃志绘画,寒暑不废”(见1649年其作《苍山高隐卷》画后题识),但其现存早期作品甚少。最早的师承情况尚不清楚。上海博物馆藏萧云从《仿古山水册》(纸本、设色,计8开)是我所见到的他最早作品。此册分别意仿倪瓒、吴镇、米芾、米友仁、董源、孙君泽等,题识兼用篆、隶、楷、行、草诸体。册中未署年款,仿董源一图题曰:“董北苑笔墨乾淡,遂与右丞分南北宗。国朝惟华亭太史独能阐扬,后来者滥觞矣!”正在董其昌(华亭太史)前冠以“国朝”二字,可以证实其时必在明,且正在明末骚乱事先。此册所绘,层次清晰,繁复多变,尚未形成萧氏特定风格,大约为其四十岁前后作。它给了我们如次讯息:(一)他赞赏董其昌对于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并以南宗为本,取法南宗诸大家。(二)他的取法又颇具主见。他在仿倪一图上题曰:“倪高士取唐句为图,用深青绿,虽浓厚而实淡雅,惟自娱而已。后人掩拙谓前辈不甚着色,岂不诬耶!”他的这一观点,真的最后成了他的风格之一种,即以枯淡之笔勾皴,复加青绿敷染。(三)他还能突破“南宗”,偶师北宗画家,此册中仿孙君泽一页即是。孙为元代晚期杭州画家,山水、人物师承马远、夏珪。他题识曰:“宋元间有孙君泽名巨源,作画以乾淡为深厚,倪黄尝宗之,至取境幽奇则不可及。余见其踪,吮笔貌之,以明古人所学之博。”可见,他关于今人的师承,意正在一个“博”字。这大概就是韩昂说的“不宋不元”,亦张庚所言“不专宗法”吧!
《关山行旅图卷》亦上海博物馆藏品,作于崇祯壬午(1642年),萧云从47岁,画笔在宋元间,取法巨然与黄公望,山峦间多见平台与矾头,又时用竖点及长披麻皴。
《岩壑奇观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萧云从“崇祯十年癸未春中,避寇石湖之滨”时动笔仿黄公望作,至7月22日还芜始成。“忽风雨骤发,怅懑离怀,古人有山云饶别愁之诗,应如是耶”!这是他题识的结语,可见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是明亡的前一年,作者48岁。察其画风笔墨苍遒,方、圆并施。较事先图,个人面貌已渐有露出。
(萧云从《太平山水》木刻本选一)
次年(1644年,崇祯甲申)他画的《春岛琪树图》(故宫博物院藏)作高远云山泉瀑,用方折枯劲之笔作方形山石,并缀以小圆点疏疏密密为苔,复敷以小青绿。全图笔墨精良、档次清晰,却具有平面感与郊外装饰效果。这样的画,可以让人联想到文征明的细笔画,即叫做的“细文”,但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正在明亡后的数年间,萧云从先后完成了《离骚图册》与《太平山水图轴》两部版画巨作,分别刊行于1645年与1648年。前者作人物69幅,后者作山水42幅,无论人物、山水,皆精密细致,不但显现了萧氏绘画功底的深厚,同时确定了他绘画的基本面貌。
再往后的《雪景山水》(1650年,55岁)、《雪岳读书》(1652年,57岁)二图皆为故宫藏品,皆为大幅雪景且用乾笔勾勒、微微皴擦、浅淡烘染之法;行笔造型多取方析,方折中又含有浑拙之趣;笔下貌似琐碎而气脉贯通,整体气1象高古苍润。而这样的绘画面目,正好呼照应着《太平山水图画》。所以我们可以做出结论:50岁前后的萧云从,自成一格的绘画方法和绘画面貌已经形成。
(萧云从《雪岳读书》)
弘仁(1610年-1663年)号渐江,俗家姓江,名韬。歙县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工诗文,擅山水,以倪瓒笔法为本。长笺大幅,构造严谨,用长而挺的笔画勾勒,声势雄伟,又出于倪法之外。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大家”,是新安画派的一面旗帜。
弘仁曾正在芜湖城中和附近的湾沚寄居多年,与生活在芜湖的萧云从过从甚密。萧云从长弘仁14岁,萧云从50岁绘画成熟之时,弘仁年方36。1639年(崇祯十二年)江韬(弘仁俗称)与孙逸、李永昌、汪度、刘上延各作一段墨笔山水合成一卷赠生白,其时弘仁30岁,绘画面目与后来判若两人,师法元人而全无自家风格可言。弘仁48岁客居南京时,曾为胡正言之子胡致果作《十竹斋图》,图上有曹寅题诗并跋曰:“逸气云林逊作家,老来闲手种梅花。吉光片羽休轻觑,曾敌梁国玉画叉。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王石城:《萧云从》)这大约是唯一明确说明弘仁学画于萧云从的史料。至于“品致迥出其上”评语,仅一家之说罢了。当时寓居于芜湖的安徽安定人汤燕生,气节高尚,诗文书画皆古淡入妙。他与萧云从、弘仁皆有亲密的联系,笔者发现萧云从与弘仁现存的作品中,汤燕生的题跋是最多的。萧云从1665年70岁作小青绿山水卷(上海博物馆藏),卷尾汤燕生有跋曰:“尺翁萧隐君以渔佃百家之暇,喜作绘事,精备六法,流传江表。余友渐江师,深于画者,见而悦之,叹谓三百年来无复此作,盖模苍玄而写质体,博厚而成形,五岳出其毫端,四时供其驱笔。以故,纸落世间,光生屏幛,宋院以是慚(惭)工,元贤亦于焉掩价也……”云从作此画卷之时,弘仁已去世两年,其所“见而悦之”应是泛指萧氏之作,并非此卷。“叹谓三百年来无复此作”,其评价可谓至高。以上两段分别题写于弘仁、萧云从作品上的文字,该当能够证明弘仁正在他的前期佩服萧云从的画艺并曾问学于萧氏。
(萧云从《山水册》十开选其一)
如此,咱们便能够明确,正在弘仁画艺发展期间曾受到萧云从的影响,并借鉴过萧氏的某些办法。他那最为一般的方折挺拔的笔墨风神,无疑承继着倪瓒的艺术特质,是否也是从萧云从的画风中获得启示的呢?笔者看到萧氏1654年59岁为子翁所绘山水册(10开,上海博物馆藏),画法与弘仁《黄山图册》较为近似。此年弘仁45岁,是其绘画风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后两年,他所作的《仿倪山水》(故宫博物院藏)与《雨余柳色图》(上海博物馆藏),其基本笔墨式样与风格已经成形。根据纵横的比较,似可把《黄山图册》列入弘仁40岁后,46、47岁之先的写生作品。其时,他还不能彻底摆脱萧云从的笔墨影响。对于这本册页,还有一些因素是可以考虑的:它大概或许是写生的稿本,所以某些局部尚觉粗糙,尺寸也不尽统一,也未能署上名款,而黄山景色的名称,则是友人或者后人补书的。
(弘仁《雨余柳色图》)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江注《黄山图册》50开。江注为弘仁弟子,隐于黄山。该册画法显然受到弘仁《黄山图册》的影响,但画笔格外细密精致,且每页皆有时人题诗,下款署“允凝”,即为江注的字,可见是作者自藏之品。两册对照,仿佛分外加深了前册写生稿本的印象。
对于弘仁《黄山图册》的再次分析,我们明确了萧云从与弘仁的关系的同时,萧氏与新安画派的联系,也自然清晰起来。
除弘仁外,萧云从与孙逸、梅清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孙逸,字无逸,休宁人,生卒年不详,约卒于清顺治初年。甲申之变后,流寓芜湖,避世隐居,与萧云从志同道合,往来密切。时将二人并称“江左二家”或者“孙萧”,孙逸还与弘仁、查士标、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大家”。
梅清(1623年-1697年),字渊公,号瞿山。宣城人。萧云从去过宣城,他长梅清27岁,是两代人,但是忘年之交。梅清在20岁前后曾专程到芜湖拜见萧云从,10年后的1653年有作《芜江萧子尺本》诗,前句曰:“江上才名独有君,画家词客总难群。”又记曰:“宛水距芜江不二百里,乃一别竟十余年。回首昔游,不胜怅望。”
此外,小于云从25岁的戴本孝(1621年-1694年)安徽休宁人。也曾受到萧氏的影响与启示,他们同运枯毫,戴氏变萧氏方折为圆转,构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还有与云从距离52年的姚宋(1648年-1722年后),歙县人,寓芜湖,工画多能,其山水画风在云从、弘仁之间,香港虚白斋藏其《山水册》可证,明显遭到萧氏的影响。
(萧云从《洗砚图》)
那个时代,在安徽籍的遗民画家中,萧云从是年岁最长的。他曾多次去南京,又曾“东登泰岱,南渡钱塘”,具有较为广阔的阅历与深厚的学识。于绘事,又取法多家并较早构成自我风格。他在当时画坛的地位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曾得见萧氏62岁时为其同时画家方兆曾所画《洗砚图》,云从自题曰:“沂梦先生出纸索画,顺手应教,不足观也!”可见是即席酬应之作,却殊有情趣,方兆曾(沂梦乃其字)如获至宝,并于次年携往南京与亲友共赏,又因“悔崖姑丈”之索割爱。他用精巧的小隶书,作五言诗题画上:“幽人写绘画,雅意娱山林……藏我行笈束,不减双南金,道逢玄契人,相赏有同心,披轴一展玩,意在丘壑深,离手脱相赠,至物获所钦,卧游自此具,荡然涤尘襟。”方氏为歙县人,寓芜湖,工山水,少时为萧云从称赏,著有《古今四略》。这是《画友录》中的记载,但笔者无缘看到他的作品(包括印本),不知其山水面目为何?想必遭到萧氏的影响。上述记载能够看出当时不仅正在安徽,即在南京,萧云从的绘画同样受到推崇与追捧。
萧云从尽管没有去过黄山,但在他的作品中散发着浓浓的皖山气息,他对于新安派的形成,实有开启之功,这是无须置疑的!
至于“姑熟派”之称,属于较为狭隘的地方称谓,其成员是以萧云从及其弟弟、儿子与姪子为主体的。其弟萧云倩,为崇祯九年举人,工诗善画,山水与云从相类;其子有三,曰:一荐、一箕、一旸,皆擅山水画,似其父;侄一芸,师事云从,擅山水,参以沈、唐之法,笔致清逸。云从晚年,一芸曾为之代笔。他们对于萧云从是一脉相承的,大都未有越出萧云从的艺术范畴。
作为姑熟画派的领袖与新安画派的开启者,萧云从的画史地位是不能忽视的。
萧平 壬辰之秋南京急就
编辑:朱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