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阳羡帖》中的卜居情缘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9-14 15:25 作者:柳沣圃

  阳羡帖 宋 苏轼 旅顺博物馆藏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暇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元丰七年(1084年)的十月二日,宜兴舟中,在写下《楚颂帖》的时候,苏轼的内心,不知是否与九百多年前的微风一样,静静地划过江面,掀起了一阵期待的波澜。

  此时距离苏轼初到黄州已经过去五年,五年间苦闷的生活,已经从“偶逐东风转良夜”变成了“何妨吟啸且徐行”。生活五味,人情百态,“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困顿的生活已然过去,如今获赦,苏轼便上表乞居常州,希望能真正的回归篱下。

  “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讬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通过《阳羡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苏轼内心所向往的“老年生活”也并非惬意,还是要为现实的“未足伏腊”发愁。但虽是如此,却已经与夜饮东坡的状态大不相同。如果说在黄州躬耕东坡,更多的是苦闷与不安,那么在阳羡购田,则是完成早年间的承诺,再续前缘。

  苏轼与阳羡的缘结早在嘉祐二年(1057年),与好友蒋之奇相约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共赴“鸡黍之约”。并在熙宁七年(1074年)于黄墅村处购得一田,在岁月静好中兴奋地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在苏轼看来,他与阳羡的一花一草,一物一人,都有着很深的缘分。政治上的沉沦,时间的纷繁复杂,都不及这眼前的无限山光和质朴的民风,就像是炙热中的清风,让人不得不驻足于此。

  在黄州“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生活不仅磨炼了苏轼的心性,也在痛定思痛之后,带给他艺术上的高峰。此帖整体面貌已与元丰初年(1078年)之前大不相同。也如同苏轼本人一般,在沉稳厚重之中,透露着沉淀之后的潇洒与飘逸。从结字上看,结字本身的欹侧并非十分突出,特别是“然”“伏腊”“冗”“想”等字,较为舒张宽阔的结体形态,在质朴中给人沉稳大方之感。其他多字,小幅度或欹或斜,灵动自然。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对比十分强烈,“虽”“腊”“议”“事”“深”等字,是整个手札中较为突出的字,与“所言下”等形成了鲜明的大小对比,同时也形成了墨色上的枯湿浓淡的强烈对比,给人以跌宕起伏之感,而并非通过大的轴线摆动去实现,在含蓄中凸显了精彩之处。笔力雄劲,古雅可观。

  整体章法上,错落有致,似有规律可循,而又非循规蹈矩。虽所留空白基本对称,可落款处,却极有巧妙之处。“轼”字略脱离正文,以小空白破之前面规律性的空白,顿觉有活泼之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拜”字,在苏轼的手札中,此种写法甚少,末笔一长竖,并非一味的直线,有方向之变,却并非矫揉造作,轻柔顺畅,灵动飘逸,尽显洒脱之态。

  上书得便宜,归老湖山曲。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乞居常州得请之后的苏轼,不辞辛劳,携全家老小来到阳羡,只为躬耕二顷田,足见苏轼对于阳羡的情怀。向往多年的卜居生活眼看就要实现了,《阳羡帖》中的求田问舍,也是在为这里的日子做长久打算,但这种复得返自然的日子不及盈月,便又要走马上任了,此后的苏轼,仕途辗转,接连被贬谪多地,平生之想,动与愿违。但在苏轼的心中,即使身处海南如此偏远之地,心中也仍然怀有回归阳羡生活的一丝盼望。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66岁的苏轼度岭北归,七月丁亥卒于常州。“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在苏轼心中,自己对于常州,已不是外来客,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虽最终没有回到阳羡,但是多年漂泊的叶子,江海余生之后,又回到了心中所向之地,正如宋人费衮之言:“盖出处穷达,三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吾州者。”当年被阳羡山光吸引的青年,不想竟与此地结下一生的缘结,最终诠释了“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编辑:朱春玲

投稿邮箱:15255196177@163.com 联系电话:0551-65175218

中安书画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备案号:皖B2-20080023-21

中安书画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