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丛菊图》

来源:美术报 2021-10-15 14:14 作者: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特别的象征。中国人自古爱菊、崇菊,与民族文化传统一脉相承。首先是象征人的正直,崇尚高雅与清净隐逸。自晋陶渊明赋诗“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始,人们在认识菊之坚韧、孤傲冰清的气节上趋于一致,并且将菊花与梅、兰、竹一起列为“四君子”;其次,菊花也被一些文人与诗家作为伤感的抒发对象。比如李清照诗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思念丈夫之情已浸入菊香中;再者,也因为九九重阳与菊花九月盛开的巧合,菊花寓有吉祥高寿之意,受到普遍重视。

  欣赏菊的人越多,将菊花作为艺术表现的作家就越多。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已经有画家关注于菊。南宋时流传下来《丛菊图》,以扇面形式给我们初显了当时画菊之一斑。元人所作的《丛菊图》,较之南宋那幅《丛菊图》,已有天壤之别。因为前者扇面菊花少,内容比较单薄。而元人此图已经是气势充盈、画面繁复的巨幅菊花之作。

  元代《丛菊图》有创作独特之处。在绢的材质上,画面塑造了上百朵菊花,以奶白色为主,辅之浅蓝、紫色、淡紫与浅黄等不同色泽的菊花。花多而不娇艳,花头以硕大为主,参差有平顶与攒顶的不同形态。菊花的花枝是花的支撑,此作的枝梗基本上用中锋钩出,劲逸有力,疏密自然,叶子虽然多有重叠,但层次依然犹如天成。

  该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对菊花所处环境的匠心独运。画中有一些湖石,但形状上不拘于石,似石非石,初赏之下与树有几分相似。石的结构洞眼颇多,用笔简括,玲珑通透。菊花绕转于石的四周,菊香四溢,灵石迎合,菊花的散布与石头的嶙峋、菊的傲骨与石的坚韧共同奠定了作品的不俗格调。在作品的中上方,绘制了几只蝴蝶、蜂、蝗,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对于作品的环境,评论上有两种猜想:一是某有钱人的后花园,一是野外秋景。其中有依画面情景分析“奇石、溪涧、湍泉”等(参见故宫书画录卷八,第44册第74页),应该属于后者。

  花鸟画在东晋、南北朝时逐步引起画坛的关注,虽然独立成科晚于人物画与山水画,但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不亚于前者,至五代、两宋时己趋于成熟。工笔花鸟画占据主体地位,元代《丛菊图》作品特质证明工笔花鸟画仍然具有优势。花繁而不杂乱,花形正侧俯仰多变,花头肥硕圆润,花梗穿插自然,花叶虽然叠加但有层次。整幅作品给人以大方雅致的审美感受!

  花好众人捧,赏菊留名篇。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给人以豪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元稹的《菊花》更显自然:“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首赏菊诗,其中的“百花杀”与“更无花”,都将对菊花之尊与荣推到了极致。

  在赏析《丛菊图》时,我们更加深了对诗人吟菊意境的理解,同时在这种极致中品赏到菊花给我们带来的阵阵清香!

编辑:陈烨秋

投稿邮箱:15255196177@163.com 联系电话:0551-65175218

中安书画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备案号:皖B2-20080023-21

中安书画网公众号